图2:《勇士连》剧照
果然,影片之后的情节确实证实了老周的这种判断。
既然影片是叫《勇士连》,肯定是以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1营2连为主,连长廖大珠肯定是主角,由演员王挺饰演,王挺擅长饰演冷峻的军人形象,也是老周比较喜欢的演员,只是在这样的神剧中,实在是有些糟蹋了。
片中还有2连指导员王海云的形象,以往很少提到过2连还有这样一位指导员。这个角色是由范雷饰演,这个演员老周不太熟悉,不好评价身,就是这个指导员的形象,戴着眼镜,披着军大衣,感觉不是连指导员,至少也得是个师政委。
红四团团长黄开湘,不少书籍资料里都误为王开湘,在以往的影视剧里很少出现,他当年可是红一方面军的一员虎将,很可惜1935年在长征的尾声阶段病故,如果能活到1955年,妥妥的上将。而片中竟然没有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在以往有关泸定桥的影视剧里,通常是只见杨成武没有黄开湘的,毕竟杨成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后来官至副总参谋长,知名度比黄开湘高多了。
廖大珠到黄开湘处领受任务,黄开湘让团部尽可能给2连补充弹药,还把自己的怀表借给了廖大珠,廖大珠就说,平日抠抠索索的,今天是怎么了——很熟悉的台词,《集结号》里9连连长谷子地在领受任务时就是这么一句。
图3:饰演廖大珠的王挺
之后2连在飞兵赶往泸定桥途中,还和川军在途中打了一仗,川军的一个步兵营就有6门迫击炮——乖乖,就连中央军嫡系部队都没有的豪配,要知道在泸定桥地区的川军是刘文辉24军的第4旅,当时全国各路杂牌军里川军装备最差,川军里又属刘文辉部队装备最差,一句话,刘文辉的部队就是全中国装备最差的部队!当时在泸定城的第4旅38团,全团只有一个装备4挺重机枪的机枪连,且不说这仅有的区区4挺重机枪还都是刘文辉自己开办的简易兵工厂制造的,性能极其粗劣。别说迫击炮了,连轻机枪都没有,装备的步枪是连老套筒都不如的川造步枪,确切说是刘文辉自己开办的比小作坊好不到哪去的兵工厂生产的,因为造枪用的钢铁材质太差,所以虽然是仿制德式毛瑟步枪,但却不能通用毛瑟步枪弹,只能用减装药的子弹。采用减装药,射程威力自然也要打折扣了。加上还是由于材质、工艺都不过关,打不了几发子弹,膛线就磨浅了、磨没了。这种没了膛线的枪,射程、精度、威力全都大受影响。
2连还有狙击手,川军吃了亏之后,营长万起山立即命令迫击炮对狙击手所在位置猛轰,将狙击手轰出来,然后亲自狙击,将这位狙击手打伤,连手上的狙击步枪都掉落在一旁,这时另一名红军小战士云贵川赶来,于是狙击手就用自己作为诱饵,让云贵川一枪击毙了万起山——这种狙击手对决的场景,和美国大片《兵临城下》(也有译作《决战中的较量》)如出一辙。
而云贵川在很多红军老战士回忆里都有提到,他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贵州苗族少年,加入红军后,战友们就叫他云贵川。他就是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之一,也是1935年腊子口战役的大功臣,正是他凭借矫健的身手,率先从腊子口后山的悬崖峭壁上攀爬上去,炸掉了守军的碉堡,为红军夺取腊子口立下头功。但后来就再没有他的消息,很可能在战斗中牺牲了。
两天320华里,也就是24小时走80公里,平均每小时3/33公里——这个速度,如果单单一小时走三四公里,还不算太难,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持续24小时保持这个速度就非常不容易。
片中对怎么走完这段路程,描写并不多,几乎就是一笔带过。反而是来了两场完全虚构的战斗,飞夺泸定桥,关键是“飞”,两天走完320华里的急行军,这才是关山度若飞万里赴戎机的真实写照,1959年描写长征的红色经典老电影《万水千山》对这一段就有很生动很形象的艺术再现。
图4:《勇士连》剧照
终于到了泸定桥,一直以来总有人会问,川军为什么不彻底炸断泸定桥?川军装备再差,用几十公斤炸药足以将泸定桥的铁索炸断,这样不就彻底断绝了红军的意图吗?
泸定桥是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为了改善川藏地区的交通,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为大桥以“泸水安定”之意取名“泸定桥”, 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自然就是泸水(大渡河)安定的意思。
泸定桥桥体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也就是铁索,是泸定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桥身长103米,宽3米,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组成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在两侧作扶手,全桥铁件重40余吨。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后来有位名叫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河,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就因过于劳累而死,所以在桥西还建有噶达庙作为纪念。其实真正修建这座铁索桥,是用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很多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短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来就拴在短竹筒上的绳索,如此就能把竹筒连铁链一起拉到了对岸。
两百年以来,整个川西大渡河300公里河段就只有这一座桥!
大渡河,古称泸水,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南麓,流经青海、四川省中西部,在四川乐山汇入岷江,全长约1000公里,一般被认为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但从地理上说应该是岷江的正源。大渡河两岸山势险峻,河中浪大水急,只要一发洪水,船只就根本无法渡河,虽然河道并不宽,最窄处仅一百米左右,但是水流湍急堪称天险。所以,泸定桥对大渡河两岸交通的意义极为重要。对于川军来说,红军只是路过,要是为了阻击红军炸断了泸定桥,那么红军走了之后,这日子还怎么过?所以炸桥,川军是绝对不会干的。
片中借用川军的李全山团长的嘴,也差不多把不炸桥的理由说出来了。
图5:拆除了木板之后的泸定桥就剩下13根铁索
接下来就是夺桥了,片中守桥的川军,不但有迫击炮,还有重机枪,火力相当猛。而真实的历史上,在泸定的川军部队只有李全山的第38团两个营(欠第1营)。而且38团这两个营还是刚刚在战斗前一天的5月28日晚上,才匆匆赶到泸定城布防的。红四团除了组织22名勇士的突击队正面强攻泸定桥之外,还以3营7连在下游约2公里处扎竹筏寻隙偷渡,进行侧翼迂回,策应突击队的正面强攻。
7连乘竹筏在流水较缓的河湾处成功渡过河,迅速向泸定桥攻击前进。这支迂回的奇兵突然出现在守军侧后,让守军军心大乱。川军团长李全山赶紧打电话向正在龙八部的旅长袁国瑞报告受到红军进攻,看来沪定桥很难守住,请示怎么办。袁国瑞这时正受到沿东岸推进的红军红一师和教导团的袭击,也是自身难保,所以只是匆匆回答“我们这里也很紧张”就挂断了电话。这下李全山更加惊惶失措,完全乱了方寸,认为既然后方旅主力的情况都已经大告而不妙,显然红军主力已经夹江而上,自己很快就要受到前后夹击,决难久持,马上决定由2营长周桂三率部断后,自己带着其余部队拔腿就退往天全。李全山一走,周桂三也有样学样,派饶杰连长率部断后,自己也赶紧率营主力退向天全。
所以,当泸定桥战斗打响时,真正的守军才只有——1个连!而且根本没有迫击炮、轻重机枪,全是性能低劣的川遭步枪。而红军一方,22人的突击队每人配备花机枪(也就是德制MP-18冲锋枪)或驳壳枪,这也是当时红军在近战中最好的自动火器,背挎马刀,腰缠十二颗手榴弹,攀爬铁索强攻。1营3连在连长王有才率领下,每人除携带武器外还各扛一块木板,紧跟在突击队后面,一边前进一边把木板铺在铁索上;集中全团所有轻重机枪和军团加强给红4团的迫击炮连为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以第2营、第3营沿河岸展开,组成严密的火力掩护。红军长征时由于部队大量减员,所以到大渡河时,已经是人少枪多,一线步兵人手一支汉阳造、三八大盖(抗战前各地军阀就有大量进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何况红四团是红一军团的头等主力,装备精良完全不是夸大。
除了步枪,还有机枪,有多少机枪?根据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在自述中的说法:“由曾庆林指挥全团百余挺轻、重机枪。掩护夺桥和铺桥行动。”——你没有看错,百余挺!再加军团加强给红四团的迫击炮连!
样的火力对比,完全可以用悬殊来形容,川军完全被压制了。这也是突击队22勇士最后只有4人牺牲,伤亡如此之小的重要原因。
图6:老电影《万水千山》里掩护突击队的红军机枪阵地
飞夺泸定桥的高潮,22勇士攀爬铁索强攻开始了!当镜头转到红军突击队时,老周彻底傻眼——最前面的3名红军,包括王挺扮演的廖大珠,手里竟然拿着一个当做防弹盾牌的小铁锅!而且还很贴心地在小铁锅上装上了“井”字形的木架,不然怎么单手拿铁锅啊!问题是,拿了铁锅,还要拿枪,还哪里有手可以攀铁索啊!
图7:《勇士连》剧照,爬铁索的突击队还拿了铁锅当盾牌
编剧、导演,拜托,就是瞎编也多少用点心好吧。家里用的铁锅,一般厚度是在0.5毫米到0.8毫米之间,这样小铁锅就算是强化版1毫米厚度,生铁材质,在泸定桥这样100米的近距离,根本挡不住步枪的直接射击!当然,春军的川造步枪另当别论,这种土制步枪,又是采用减装药的子弹,肯定是打不穿铁锅的!不过要是片中川军的马克沁重机枪,那就是没一点卵用的。
真是神剧啊,看来片头的感觉一点没错。多好的革命传统题材,硬生生拍成了这样,都不如1959年《万水千山》里飞夺泸定桥的桥段。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情多尊重一点历史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