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经方十一家,共二百七十四卷。《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房中八家,共百八十六卷。《荣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二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神仙十家,共二百五十卷。《宓戏杂子道》二十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
《方技略》共有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略》评述
1.医经和经方。医经类主要是论述医学理论的书籍,现今保存下来的仅有《黄帝内经》的不同传本。经方类为研究各种方药性能、用途及配伍之法,包括方书、内、外、妇、儿各科以及食禁在内的医书。医经和经方二类所著录者均称为家。古人言家,不仅指一类之书,更重要的是指学有师承,术有专精。因此可知西汉时医学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存在。医经、经方二类合计十八家,四百八十五卷,可见当时医学著述之丰富。由医经、经方的提要中还可以看出,西汉时理、法、方、药已渐趋完备,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2.房中和神仙。房中主要收录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书。神仙则是探讨长生之道的著作,主要收录养生等方面的书。从类目设置看,房中、神仙与医经、经方并列,可见其在当时医学中的地位。从数量上看,房中、神仙二类合计十八家,三百九十一卷,是《方技略》总数的一半,足见二类书籍数量之多。后世则将“房中、神仙”二类多列入道家类,值得探讨。
西汉时的“神仙”与后世道教的神仙虽有联系,但也有区别。西汉时的“神仙”概念有特定内涵,是从先秦时期人们希望长寿心理产生的长生不死观念转化而来,“不死即为神仙”。战国时期形成的神仙家,以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为目的,以养生的方术(仙术)如行气、房中、服食等为主;其次是用符咒求神、驱鬼的神术。先秦西汉时期,专制统治者一方面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追求长生不老,秦皇、汉武尤重此事,因此产生大量“房中、神仙”类书籍。其中除去荒诞的成分,很多是对性医学和养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学术价值。因此,《方技略》将“房中、神仙”列类是合理的,正如其序所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是由古代巫术和先秦神仙方术发展而成的一种宗教,其等级森严的神仙体系掌管着天庭、地府和人间,因此与先秦西汉时长生不死、永享快乐的“神仙”是有区别的。虽然道教继承了先秦神仙家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的观念,但在学说上是借用道家和佛教的一些理论拼凑而成。正如宋代马端临所说:“道教之术,杂而多端。清静一说,炼养一说,服食一说,符箓又一说。”(《经籍考》)在繁多的道术中,有些是迷信,如求神、驱鬼等,有些则是与医药结合的养生之道,如导引、养性、按摩等,在道教典籍中收录了许多养生之术,因此后世多将“房中、神仙”类书籍归入道家。
3.药书和脉书。章学诚言:“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李柱国所校之书,唯经、方二种,药书、脉书竟缺其目。”(《文史通义》)关于药书、脉书在《方技略》中未见列类和著录,本文探讨如下:
我国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说明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试探用草药治病。《尚书·说命》记载“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反映当时已经用药物治病。而周代时药物疗法更为盛行,《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及“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录了近百种药物,可治疗50多种疾病。根据考古资料,现存最古的本草专著为《万物》残简,其中记录药物70余种,主治病证30余种,它抄写的时间为西汉初,而成书时间可能更早。“本草”之名始见于西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成帝时有“本草待诏”设置。《汉书·平帝纪》记载,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五经、论语、孝经教授者,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汉书·楼护传》记载:“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上述记载反映了当时研习本草者不乏其人,而本草著述也十分可观。
脉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论脉的内容。据考古资料,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等书,其抄写年代在战国至西汉初。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等书,其抄写年代在西汉初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得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脉书》、《五色诊》、《奇咳术》、《药论》等书,并转授弟子宋邑等人。因此可见西汉初期有脉书流行于世。
秦始皇焚毁民间藏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之书”(《史记》)。汉高祖入咸阳,萧何尽收秦图书,此后西汉屡次下诏搜访天下遗书,上述药书、脉书当在其中,而太医李柱国校医书,不可能舍之不取,那么药书和脉书归入何类?
关于药书的归类,从广义的药物学上讲,其包括方、药,药是基础,方是应用。《方技略》经方提要:“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中可以看出有论述药物性能、配伍和用途的内容,《方技略》经方类中有《神农黄帝食禁》一书,根据贾逵《周礼医师·疏》考证,药误为禁,食禁即食药,亦即该书为本草,归于经方类。
关于脉书的归类,根据《方技略》医经提要,医经中有脉学应是题中意。“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方技略》医经有七家,从仅存的《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论脉的内容可知,其他六家医经也应有脉学内容,尤其是《扁鹊内外经》,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有脉书和药书,而且药书和脉书归入《方技略》经方类和医经类,但是为何未见单独著录?
从《方技略》著录的书名可以看出,医经类是以黄帝、扁鹊、白氏分标作书名,经方类是以五脏六腑等病方标于书名,可见比较整齐规范,而其与实际流传于世的书名大多不相符合。如前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列者,及考古发现的古籍书名,以及后世《隋书·经籍志》中所著《黄帝明堂经脉》等书名,均与《七略·方技略》所著的书名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刘向校书时,医书篇目凌乱,经过分析校定后,合并篇目别取总括之名而著录,“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论其指归”,“歆总括群篇,撮其指要。”(《汉书艺文专·序》)。因此药书和脉书是经过校书者合并篇目后,归入总结之名进行著录的。药书和脉书未单独列类和著录,也反映了当时医学各科分化程度不高。
《七略·方技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中医图书分类法,它反映了当时中医图书的藏书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先秦西汉时期中医学术发展水平。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医图书分类史和中医学术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古代中医图书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中医学术数千年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更好地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全面了解古代中医图书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图书分类法对掌握古代中医图书的概况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利用图书的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古代中医图书分类法,对充分有效地利用古代中医图书是非常重要的。(裴丽)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