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特派海口记者 孙绮曼 陈泽云
“今年以前我们企业都没有开发过海南市场,没想到今天现场谈了15分钟,就和海南企业签下2000万元的大单!”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梁文荣兴奋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5月8日,首届消博会期间,“粤贸全国”供采对接洽谈会在海口举行。现场共有6家粤企与海南当地企业及境外企业签下合计1.13亿元的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粤企在消博会现场也签约不断: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与DFS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深圳市鸿之佳商贸有限公司与爱丁顿洋酒集团旗下的品牌麦卡伦合作签约;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与寺库集团、欧莱雅集团、雅诗兰黛集团等国际高端品牌及企业达成多项合作……
粤琼联动 优质产品导向消费市场
开馆第二天,消博会展馆内依然摩肩接踵,而“粤贸全国”供采对接洽谈会也在海口如火如荼地展开。
此前一天,5月7日,海南金海酒店用品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奕来到了位于消博会展馆8号馆的广东展区,被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丰富的产品品类和高性价比所吸引,“海南与广东隔海相望,两地企业一直有密切合作,没想到威王集团产品品类这么丰富,生产规模这么大,物美价优,很适合海南酒店行业”。
8日上午,黄文奕来到了“粤贸全国”供采对接洽谈会的现场,与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梁文荣洽谈15分钟后便签下了2000万元的订单。
梁文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的企业位于湛江市,与海南之间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产品早上九点左右发货,下午四五点就能抵达海南了,非常便利”。
来自广东的老字号陈李济也一口气和两家海南企业签下了合作协议,合作金额达1200万元。“陈皮是广东的一大特色,它是一张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名片。”广东橘香斋大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陈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粤琼两地联动能够将广东制造的生产力导向海南的消费市场,有助于陈李济拓展全国经贸网络。
“这次我们签约了1000万元的智能灯具合作项目,现在我们的海南分公司正在积极落地中,届时将由海南分公司对接具体业务。”在中山市巨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华看来,海南自贸港对于广东外贸企业来说充满着机遇和便利,“因此我们提前布局海南,希望未来能实现两个区域的联动”。
政策加持 海南释放“最强磁场”
海南自贸港强大的吸引力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支撑——海南自贸港已落地实施59个国家入境免签、离岛免税、进口免税清单等政策。不少企业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这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吸引企业走向海南的“最强磁场”。
在消博会上,广汽埃安带来的AION系列的最新产品AION Y,搭载了最新一代动力电池安全技术。“海南省是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和路线图的省份。”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广汽埃安已在海南布局两家“25小时体验中心”,将进一步深耕新能源车市场核心区域,用更高品质的服务推动当地新能源车市场。
在消博会上展示非遗花丝系列、跨界时尚系列等珠宝产品的深圳萃华珠宝,正计划进驻海南海棠湾免税店。深圳萃华珠宝设计总监郭夷锬说,希望中国的传统设计能够通过海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赴会参展的珠海免税而言,海南也并非陌生的客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为免税消费市场带来利好,不断吸引着广东免税企业加快“落子”海南的步伐。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君驷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该集团是本次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参展的唯一免税企业,带有强烈的大湾区发展基因。“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南离岛免税业务,也在加快布局岛内居民免税项目,预计首家岛内居民免税旗舰店将于今年下半年在三亚开业。”
时尚生活展区吸引了众多女性消费者 陈泽云 摄
关注
“她经济”升温 个性化消费成风尚
若要问首届消博会展馆内哪里女士最多,5号馆的时尚生活展区一定排得上号。在这里,鲜花锦簇,好玩的美妆、丰富的服装和高定的包包,吸引了许多女士驻足。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展馆内的“她经济”魅力处处可见。记者巡馆发现,现代女性强大的消费力和彰显独特个性的需求,令各家奢侈品企业大打“高科技”“度身定制”牌,以牢牢抓住“她眼球”。
记者现场看到,5号馆的Coach展台一角早早就排起了长龙。这是品牌专门为观展来宾设置的生动有趣的“匠人工作坊”,专门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压印服务”。
“个性化、多样化正是中国市场最大的特点。”Coach中国区总裁杨葆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女性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消费力量,“要吸引更多女性消费,最重要的是满足她们的消费需求。”为此,企业深耕零售数字化,充分利用数据库和人工智能工具,为消费客群进行更加精准的画像,进而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的展位面积高达500多平方米,是此次参展的美妆类品牌中面积最大的,主打可持续发展和科技两大核心主题。”参加首届消博会,欧莱雅集团踌躇满志。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表示,欧莱雅已在中国深耕24年,如今中国消费者不仅期待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产品,且更期待有自己的个性表达,“这就要求企业和产品也为之改变”。
(陈泽云 孙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