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了数月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拜师的愿望。不久后便收到了回信:
小徐同志:
您好!一别数月,匆匆又将年底。承蒙过誉,实受之有愧,自问还是非常浅薄的。我们只有抱着不断探索的宗旨,边学边干就是了。我觉得当前过于泥古或崇洋这两种倾向都是欠妥的。只有充分珍重前人的经验积累而又敢于开拓新领域,恰当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不失传统而又有新意。现在另一普遍倾向是过多地注重形式技巧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往往在意境上落入俗套,这是值得研究的。
刚刚开过一个筹备会,湖州市也有一位来参加了,决定于2月17日召开浙江盆景风格学术讨论会,大致每市名额2人左右,届时湖州地区未知谁来出席,我觉得安吉是很不错的。
至于您,无疑是安吉后起之秀,祝您将来大有作为。我们之间不应有“拜师”一议,只能作为同人,忘年之交,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互相学习,探讨我们共同感兴的问题。僅此草草。
祝在新的一年中丰收
潘仲连 12.17
笔者与潘仲连先生合影
当年的潘仲连先生已是盆景界的顶尖人物,他的作品享誉海内,但他在回信中,却是以平等谦逊的态度为我释疑解惑,使我深受感动,虽然拜师未遂,我便终身尊其为师。
年后我来湖州从事盆景工作,老师来信祝贺之余,还寄来研讨会资料让我学习。此后凡碰到难解之惑,我就写信或去杭州当面请教,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释疑。
我曾多次去杭州花圃观摩学习,他也曾当面教我如何在盆景创作中表现线条的顿挫和节奏。当谈及盆景创作的文化取向时,他对我说:“人总是要入世的,否则大家都去做和尚或道士,那么社会怎么发展进步呀。”
当面请教老师
他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尽管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窥见道家文化和释家文化的踪影,但他的作品始终是以积极、昂扬的形象出现,充分体现了一种入世担当精神。数十年来,先生与我虽未成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他的创作观,对我的盆景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仲连先生是当代浙派盆景风格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也是新时代浙派盆景文化的重要促进者。
“刘松年笔意” 五针松 潘仲连作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潘仲连先生毅然撇弃了园林局机关办公室工作,去了杭州基层盆景园,开始了他的盆景创作生涯。他从传统盆景理论文化中汲取精华,一改晚清以来流行的S型柔性线条和程式化的造型模式,以更丰富的线条来表现深邃的意蕴和内涵。他崇尚作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认为作品即是作者志向和情感的体现,是心化的自然,提倡浙江盆景取材以松柏为主,杂木为辅,并对松树盆景的形式表现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张松树盆景在形式塑造上,应还其本来应有的阳刚之气。
“苍松轩翥”五针松 潘仲连作品
潘仲连先生的作品以高干、合载为基调,薄片结扎,层次分明;在线条的处理上强调曲直、顺逆、软硬、长短穿插互用,注重线条的节奏变化。他不求细枝末节的谨小慎微,注重作品内涵和气韵的把握,因此,他的作品气势宏伟,骨力纵横,意蕴深邃,充满雄健豪迈的时代精神,蕴含浓郁的东方书卷气息,开创了松树盆景一代新风,对当代松树盆景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他对中国盆景复兴的卓越贡献,他是最早获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殊荣的盆景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造诣和艺术高度,无疑是当代中国盆景界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
“自然之子” 五针松 潘仲连作品,即早期的“苍松轩翥”
在日常生活中,潘仲连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学而不厌的人。
八十年代初,花木盆景行业正在悄然兴起,许多人上门找他合作,凭他在花木盆景行业的名声和威望,只需动动嘴,作些技术指导,便能发家致富,但却硬是被他拒绝了,因为这不是他追求盆景艺术的目的。
当年他所在工作的杭州花圃盆景园有不少古盆,我受单位委托与他联系,想买些紫砂古盆,他回信说:“这些都是国家的宝贵遗产,还是让他留给国家吧”。
前些年,我带朋友请他为协会题词,朋友准备了红包,并且说明红包是协会给的,但他硬是不肯收下红包,并且言明不能坏了他的规矩,如不收回红包,他写的字也不能带走。朋友拧不过他,只能收回红包。
他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个舍利取义的人!
“泰岱风骨” 潘仲连作品
去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从工作到谢世数十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早年单位分配的小小居室中,客厅便是他的卧室,也是他读书、写作的地方,室内除了书橱和书籍,几无长物,客人来了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坐落,若多几个人,便是只能坐在床沿。每当与他聊起盆景艺术与历史文化,他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解,在他广博纵深的学识面前,经常会使我觉得汗颜。数十年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造诣,深得海内读者的敬佩。他发表于专业刊物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观点鲜明,意蕴深邃,往往能引起业内共鸣,他早年主笔的《盆景制作与欣赏》一书曾两度重印,他还自修日语,翻译了《日本盆栽通史》,他撰写的《树木盆景艺评》一书也获得出版部门与主编的高度评价。他一生安于清贫居于陋室,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如此的富有,他的品德修养令人敬佩,正如刘禹锡《陋室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听” 五针松 潘仲连作品
退休以后,他如同传统士人那般深居简出,以修身为日课,很少参加盆景界的活动,他把机会让给年轻一辈盆景人,也寄期望于年轻一代盆景人。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曾对我说:“你还年轻,应当出来为盆景界多做点事情。”他虽不常参加活动,但却始终关注盆景界的发展动向,他经常在我面前赞扬盆景界一些优秀的人,但从不当面示好,我也曾数次从别人口中听到老师对我的鼓励,因此,我相信,他的赞扬是由衷的。
在他退休后的三十年里,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凭借深厚的功底和不断丰富的学养,他先后著有《牧童之路》、《新桃源行踪》、《芦笛集》等童话和诗文著作,在这些著作里,让人看到了他未泯的童心、洋溢的诗情以及浩博闪亮的心灵世界。
潘仲连先生题字“魏晋流韵”
我追随老师一生,却始终难望项背。悲夫,老师仙去。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天堂并不寂寞,那里也有他的同道。一代宗师,风骨永存!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盆景赏石”公众平台!“中国盆景赏石”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赏石
微信号:zhongpenxi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